国民经济运行稳中企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
——2016年上半年经济数据解读
2016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高于全年预期目标阈值的下限,处于稳步增长的发展阶段。在全球经济增长呈现减速趋势下,我国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一、国民经济运行稳中企进
从地区生产总值、就业率、物价水平、居民收入等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来看,我国上半年经济在合理的区间运行,整体表现出稳中企进,并具有可持续性的态势。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平稳。我国经济整体上仍然在L型中高速增长的长周期上运行,是经济新常态的具体表现。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GDP增长率都是6.7%,呈现出阶段性企稳的态势。上半年创造的GDP增量如果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去年上半年多增了230亿元人民币,这显示出中国经济整体上在稳中企进。 本文来自龙8国际网页登录
第二,就业率维持基本稳定。我国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转型并没有带来周期性失业,表明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根基仍然稳固。人社部调查数据显示,今年1-6月城镇新增就业717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71.7%;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大城市调查失业率基本上稳定在5.2%左右,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在5%左右,均属于一个合理的自然失业率范围。
第三,物价水平稳中有升。可控范围的物价水平上涨是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现象,一定程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活力。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1%,比去年同期增速略有上升。其中,能源和食品价格波动较大,扣除这两项影响因素,最近几个季度核心CPI上涨大致保持在1.5%-1.6%的范围小幅波动。
第四,收入和消费持续增长。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是提高真实收入水平的唯一源泉,只有真实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保障消费水平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实际增长6.5%,与GDP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80;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 内容来自 www.hnass.cn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
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的稳定增长时期,必须坚持把改革发力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上,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从上半年相关经济结构数据看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从三次产业进一步延伸至产业内部结构。三次产业增加值是从生产供给层面核算GDP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次产业比因此成为衡量经济结构重要指标。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三产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上半年三产占GDP比重达到54.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结构正朝着中高端方向转型,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2%和8.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2.1%和32.6%,比上年同期提高0.7和1.2个百分点。在农业方面,第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达到7460亿元,同比增长21.1%,努力朝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本文来自龙8国际网页登录
第二,需求结构从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更加倚重消费需求。在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大需求中,进出口受到国际经济环境严重影响,投资变数最大且难以长期持续,消费往往是长期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9.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9085亿元,增长20.9%,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13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73.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2个百分点;进出口降幅收窄,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6个百分点,服务和货物贸易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是-10.4%。从三大需求来看,内需仍是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定因素,消费需求的贡献在提升。
第三,要素结构从主要依靠传统要素转向更加注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随着进入经济新常态和人口结构转变,意味着长期支撑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逐渐式微。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渐从依赖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转变,就是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持续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时各种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迅速,以及政府不断适应市场的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今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8.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6.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6%,网络约车、在线教育、医疗等各种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总之,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体制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新要素,表明了技术和制度因素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正在提升。 龙8国际网页登录
第四,区域结构优化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继续发挥后发优势。区域之间从发展不平衡走向逐渐收敛的路径,是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整体态势由改革前30年东部沿海地区担当“领头雁”的雁阵模式,逐步转向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赶超模式转变。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
三大战略稳步推进,区域之间协调、平衡发展的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2016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超过10%的三个省份均为西部省,12个增速超过8%的省市区有8个属于中西部地区;上半年,中西部地区GDP增长速度和工业增加值增速普遍要高于东部,高于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区域结构优化还表现为城乡协调发展,如上半年第一产业投资高出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均快于城镇,城乡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龙8国际网页登录
与此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落地,“三去一降一补”成效初显。上半年,原煤、粗钢产量同比分别下降9.7%和1.1%。工业企业和商品房库存出现积极变化,3-6月,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4个月减少。薄弱领域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7%和22.5%。
短期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要依靠总需求的增加,经济长周期中,关系要素层面的总供给更加重要。找到一个衔接强调有效供给的萨伊定律和强调有效需求的凯恩斯理论缺口的模式,既是我们正在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的目标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07月19日
(肖卫龙8国际网页登录研究员,本文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发展中大国多元经济结构转型:理论重构与实证研究(16AJL005)”负责人。) www.hnass.cn